邓小平同志对浙江的改革开放始终十分关心。他曾说过“我很关注浙江的发展”“浙江大有希望!”今年8月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温他对浙江改革开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关心指导,既是对他的深切缅怀和最好纪念,也可以为浙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营造了推进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为浙江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浓厚氛围。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这一时期“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既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在实践上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继续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因此,邓小平同志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要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破题。
(一) 邓小平同志不赞同“两个凡是”,提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逐步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邓小平同志敏锐洞察到“两个凡是”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于是率先站出来反对。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给中央写信,批评“两个凡是”。他在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他还建议:“如果中央认为恰当,我建议将我这封信,连同去年十月十日的信,印发党内。”5月3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此信,在党内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同。
同时,邓小平同志大力提倡恢复实事求是和党的群众路线。1977年7、8月间,他在多次讲话中谈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要铲除“两个凡是”赖以生存的土壤,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实际上也为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确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基本政策导向创造出了良好氛围。
(二) 邓小平同志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着力破除“左”的僵化思维
在邓小平同志批评“两个凡是”的影响下,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并于次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头版公开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鲜明提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篇文章受到了一些人的责难,指责文章是“砍旗”“丢刀子”,对文章提出种种非议。
关键时候,邓小平同志挺身面出。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公开给予支持,对那些指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人提出了批评。7月22日,他又在一次谈话中明确表示: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9月中旬,邓小平同志视察东北三省和天津等地,再次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经常讲的,现在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
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领导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迅速在全国展开。这实际上是一次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通过这次讨论,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人党心、军心、民心,“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终被打破,从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浙江较早地投人这场大讨论中。6月10日,《浙江日报》全文转载了《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9月,省委常委读书会在学习马克思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章时,又联系实际,着重讨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经过学习讨论,省委常委一致认为,一定要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总结浙江解放2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敢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9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次学习讨论的情况,《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予以刊登。这篇报道清晰地反映了浙江省委的态度,有力促进了全省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推动这场讨论与总结历史经验、全面清理“左”的影相和结合。浙江省委的这篇报道,也是在全国各省区市党委中较早见诸报端的关于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表态。同时,全省社科理论工作者也积极投身这场大讨论,在全国较早举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会,积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宣讲培训工作,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在争论中明辨理论是非,对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起到了较好的普及教育作用,为浙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振翅腾飞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 邓小平同志领导酝酸改革开放,指导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余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全会召开前,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议上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后来被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浙江认真贯彻全会精神,系统清理“左倾指导思想和一系列错误口号,使得全会精神逐步深入人心,进一步促进了工作中心转移到改革开放上来。1979年1月,省委召开六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党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会议要求全省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决响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讲党性、顾大局,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集中精力,同心同德,为促进浙江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英勇奋斗。会上,省委郑重宣布: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地、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会后,省委又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工作重点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全省各地普遍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读书班、学习会,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系统清理政治、经济工作中的“左”倾指导思想和系列错误口号,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从指导思想上消理了“左”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邓小平同志视察浙江,为浙江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1983年、1988年、1992年3次亲临浙江视察,听取工作汇报,作出有关重要指示,既给浙江以鼓励肯定,又为浙江的改革开放指明前进方向。他的指示主要有:
1.关心浙江的发展,肯定“一个浙江变成三个浙江”
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监图。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为了验证一下小康目标和十二大提出的“翻两番”是否符合实际情况,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乘坐专列,到江苏、浙江、上海进行调查研究。2月9日,他从苏州达杭州。这是改革开放后他第一次到浙江考察。
到杭州后,邓小平同志与省委领导进行座谈,询问浙江到2000年能不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在听到肯定回答后,他还问“能否多翻一点呢,像宁夏、甘肃那里翻两番就难了。”省委领导表示“通过努力,争取翻三番”。
邓小平同志说:“你们是沿海发展比较快的一个省,工作做得不错,翻两番有希望。我很高兴。”他还指出:“小康的路怎么走,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人们能看得见、摸得到。还要靠自己努力,过上小康生活。
经过5年的发展,1988年1月,邓小平同志又一次来到浙江。当他听省领导汇报说浙江工农业总产值已从1982年的300多亿增长到900多亿时,非常高兴地说:“五年时间,一个浙江交成了三个浙江。”这是他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充分肯定。
2.关心浙江多镇企业,赞扬“浙江的多销企业搞得不错”
改革开放以来,致富的愿望推动着浙江人民向土地以外去寻找出路。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浙江发挥能工巧匠的优势,兴办带有“轻、小、集、加”特点的乡镇企业。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对乡镇企业较早采取了支待、鼓励、引导的方针、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环境。
邓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关心1983年2月,他在浙江听取省委领导汇报时关切地询问浙江省委对发展多镇企业有什么打算,支持省委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翻番的重点措施。1987年8月,他在接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赞扬乡镇企业“样样都有,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都有。浙江的乡镇企业搞得不错。”1988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浙江听取省委领导汇报时,肯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民自己的创造。他还强调,乡镇企业很重要,要进一步发股和提高。
3.关心杭州旅游业,要求“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邓小平同志喜爱杭州,对杭州的旅游业十分关注。1983年2月,他在杭州游览龙井和九溪风景区时,曾对浙江省领导说: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1992年12月15日,他到杭州的当天,就对前去迎接的省领导说:"像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他在浙江视察时曾游过西湖,走过苏堤,参观过灵隐寺、岳王庙,还多次叮归省领导:“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要把西湖保护好,建设好”。
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西湖名胜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持续22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从推倒西湖用墙还湖于民,到对西湖的全方位保护与整治,再到西湖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设,使得“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2011年、2014年、2019年,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正日益成为美丽景色、美好生活的美丽中国的鲜活样本。
4.关心宁波发展,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宁波是一座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千年古城,历史上曾有着对外开放、商贸发达的经历。邓小平同志生前虽然没有到过宁波,但他对宁波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关心。1985年1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有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时,指出:“宁波的发展速度可能不会慢,同大连展开竞争,发展'金三角’如果把上海、宁波连起来,就可以解决上海的许多问题”。这番讲话,是站在全国、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大局来谋划宁波的发展,为宁波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1984年宁波被确定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城市,享受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邓小平同志还亲自题写了“宁波大学”的校名,促进了宁波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关心宁波的民航事业,提出“军民合用、军民共建”的机场建设新路子,加快了宁波航空港的建设他把北仑港放到长江三角洲开发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多次询问北仑港建设。在他的关心下1985年北仑港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建设的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到20世纪末,北仑港形成了包括大型集装箱码头、20万吨级矿石和20万吨级石油码头在内的综合性的现代化大港。2006年,由北仑港等19个港区组成的“宁波-舟山港”名称启用,2015年9月实现实质性体化,2021年成为继上海港、新加坡港之后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时说:“要加快宁波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在邓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下,包玉刚、邵逸去等“宁波帮”知名人士,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宁波的经济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国内的地位大幅提升。
5.关心全温铁路,批示“金温铁路要列入议事日程”
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曾设想将福州、温州金华、杭州连成一线,兴建温(州)辰(今湖南辰溪县)铁路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5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就浙江代表提出的建设金华至温州铁路的建议作出明确批示:“金温铁路要列人议事日程。”
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使金温铁路的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1990年6月,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了金温铁路的建设问题。1992年,温州提出发动社会力量,集资兴建金温铁路的办法,得到在港台地区影响很大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积极响应,有效解决了建设铁路的资金问题。12月,金温铁路举行开工仪式1998年6月,首列金温铁路列车“海号”从温州驶向杭州,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行。
金混铁路的建成和开通,填补了铁路浙赣线以东至沿海10万平方公里的铁路网空白,对于推动浙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奔小康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6.关心知识分子,要求“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邓小平同志一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就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此后他多次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浙江同省委导谈话时强调,要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警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一定要下决心解决。他还叮嘱不要忘记安排好教师和知识分子的住房。1992年12月,他在浙江再次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敢于起用各方面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根据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浙江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和引进。1999年7月,省委作出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决策。进人新世纪以后,特别是2003年,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省委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20年来,从“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再到明确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再到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历届省委、省政府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才强省战略嵌进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基因2023年,浙江平均每天涌人3400多名大学生,每天诞生18家高新企业,每天引育3位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人才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破除了一些人为的思想迷雾,推动改革开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改革开放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壮举,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选择,更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注定了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实施“制裁”内有分歧,外有压力,中国的政革开放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考验。在理论界、经济界,出现了改革的“市场取向”和“计划取向”之争。一些人甚至主张放弃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做法,在改革中加大计划经济的份量。一些人还提出改革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担心搞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些认识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突破的严重思想障碍,
已经退休的邓小平同志,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以丰富的经验提醒中央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1992年他以88岁高龄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案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
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和动员令,所包含的思想中,有些与浙江的实践紧密相关。1988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浙江视察,听到省领导介绍浙江的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发展很快时指出:把市场当作一种手段,也可以搞社会主义经济
南方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闲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成为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又次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在外界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创造了诸如联户经营、股份合作制等新鲜经验,形成温州模式”,在全国产生了轰动,但同时也遭到外界的指指点点,褒贬不一,温州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背着包被过河”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就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抗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谈话发表后,外界对“温州模式”的非议和相心随之消云散,压在温州身上的“包袱”也被彻底拿掉。温州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正确。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邓小平同志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他信念坚定,始终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对党忠诚,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恩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他热爱人民,对人民怀有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在浙江视察期间曾亲自到过杭州清波门附近的农贸市场、玉泉景区的旅游品市场,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他勇于开拓,在听说浙江农村改革中还有争论时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当中确有成效的,就坚持下去。这些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激励着浙江人民继续沿着他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