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党史和文献网
浙里学史丨北仑举行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
发布时间: 2024-07-09

“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我愿牺牲我的一切,连我的生命。”在23岁最好的年华,写下的誓言,终究是用生命来兑现。

他是张困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一位为了新世界的到来,斗争在隐蔽战线、长眠于黎明前夜的共产党人。

6月28日,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在他的出生地——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举行。数10位嘉宾专家济济一堂,追忆革命烈士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畅谈伟大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张困斋(1914-1949),又名人杰,浙江宁波镇海小港衙前村(今北仑区)人。曾就读于镇海县立初中,受柔石等的启发和引导,开始阅读革命理论书籍。毕业后去上海谋生。九一八事变后,随兄张承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抗日武装自卫会,为《石榴》半月刊撰稿,宣传抗日。1935年加入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多次参加抗日救亡示威游行。1936年发起参与组织上海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无锡参加抗日游击队,在苏南宁沪路东区负责编印刊物《江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开设丰记米号,奉命负责掩护上海党组织机关,与中共上海局秘密电台报务员秦鸿钧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屡次出色完成任务。1949年3月,秘密电台被发现,秦、张先后被捕,备受酷刑,终不吐密。5月7日就义于浦东戚家庙。

张困斋侄外孙、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沈小平受邀而来,他的回忆真实还原了一个赤诚勇敢的青年。虽未曾谋面,但通过长辈的描述及张困斋留存在世间的点点滴滴,他觉得“二外公”是一个甘愿为革命事业洒热血,但也顾家重情的人,是情深义重的儒雅书生,眼里心底也藏着款款深情。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从张困斋与长兄张承宗开设“丰记米号”,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店的斗争经历说起。“他们身上有愿为解放事业随时牺牲的、有勇于把危险担在肩膀上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身负重大革命任务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都值得所有人铭记学习。他们斗争所在地上海、以及宁波北仑的家乡人民更应为他们骄傲、自豪。”张众表示,北仑小港为张困斋事迹的传承打造纪念馆,为其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学习,意义深远,同时也构建起上海静安和宁波北仑两地红色文化互助共建的桥梁。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处处长张水利,将同为北仑籍革命烈士的张人亚,与张困斋进行了对比,发现二人无论是姓名籍贯、人生际遇亦或是革命历程,都有惊人的相似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人民解放不懈斗争的革命精神,都让他们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身为人杰,死亦鬼雄,伟哉人杰,壮哉人杰!”这段黑暗中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回荡在时代的长河中,自有我辈前赴后继,与之同频共振。

活动现场,北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彭素虹、宁波晚报首席记者樊卓婧分别分享新书《永不消逝——张困斋传》和纪录片的创作历程。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则介绍了张困斋烈士革命事迹陈列的初步思路。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吴海勇以及国防大学上海政治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对纪念张困斋烈士诞辰110周年活动给予高度点赞。从展陈布置到传记撰写,从纪录片拍摄到纪念公园打造,他们认为在追寻、传承张困斋精神方面,其家乡人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来源: 宁波市北仑区委党史研究室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