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1895年出生于宁波慈溪长河镇,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27年3月,杨贤江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任上海大学纠察队队长,配合商务印书馆工人纠察队攻占了天通庵东站。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党浙江省当局发出的通缉名单中,杨贤江位列第三。
之后,杨贤江根据党的指示,秘密前往武汉。5月13日,他在国民党中央会议上做报告,揭露蒋介石罪行。
7月14日,武汉形势急转直下,杨贤江仍冒极大风险,在《革命军日报》上刊发宋庆龄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
第二天,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而杨贤江的革命意志却更加坚定了。当时,曾有友人看到登满脱党声明的报纸非常愤怒,杨贤江只淡淡一笑,低声说:“让所有的投机分子离开,有什么坏处?”
杨贤江认为,青年运动是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运动是“我国青年运动的先锋”。
早在1921年10月,杨贤江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学生杂志》编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彻底改革。他发表了大量专论和社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革命理想和生活目标。为了尽可能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答需求,他在《学生杂志》上开设“答问”专栏。这一时期,《学生杂志》的发行量跃居全国同类杂志之首,成为引导青年走上光明之路的“明灯”。
在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工作10年左右的时间里,杨贤江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短评、译文300多篇,写给青年学生的通讯有200多封,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1600余则。除了翻译恩格斯等人的5本著作外,他还编写了《今日之世界》《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3本书。尤其是《新教育大纲》,杨贤江平均每天写5000字,仅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成为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的教育专著。他在“序言”中写道:“我这本教育书,特别是拿有志于教育战线的青年志士为目标,要向他们解释教育的本质,说明教育的作用,并辟除对教育的迷信,纠正对教育的误解。”
1931年8月,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杨贤江于日本长崎病逝。1958年,浙江省民政厅追认杨贤江为革命烈士。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出版的《世界教育大系》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代表人物中列了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3人,其中特别注明杨贤江是“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