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温州市永嘉县西南部的桥头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有着“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东方第一钮扣市场”等美誉。在这近乎传奇的历史背后,一位名叫王碎奶的山区妇女留下了不平凡的足迹。
年轻时的王碎奶和普通的山区妇女一样,与家人守着几分地过着艰苦的日子。1979年的一天,桥头人叶克林、叶克春从外地觅回来一堆积压钮扣,直接摆在桥上叫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细心的王碎奶发现,相比塑料装饰品,“刚需”的钮扣卖得更好,这让她有些跃跃欲试。敢闯敢干、勤劳能干的她,立即下定决心摆摊经营钮扣。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个人从事商品经营属打击对象。王碎奶说:“当时大家还有一点担心会不会被政府抓,我心想,这都是富裕老百姓的好事,有什么关系?不怕!”
王碎奶拿着七拼八揍的500元,跟着供销队,跑到嘉兴桐乡和苏州等地采购钮扣。她根据钮扣包装盒上的厂家地址,到江苏一家工厂进了40公斤的钮扣,并搭乘火车借道金华,再坐面包车回到桥头,硬是把一麻袋钮扣扛了回来。凭着个人努力,她一个多星期就赚到了100多元,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年的收入。
隔壁村的一位妇女生活拮据,找王碎奶借钱。她便说:“你借来的钱很快会花掉的,我下次去进货帮你带点钮扣,我进货,你拿去卖,赚了的给你。”在她的带动下,桥头的钮扣地摊数量很快从2家发展到42家,“钮扣一条街”就此形成,吸引了大批外地顾客,产品供不应求。
1983年2月,永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发文,批准个体户申请营业执照,王碎奶等第一批摆摊的42户人家,领到了由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成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桥头钮扣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次年12月28日,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永嘉县桥头钮扣市场正式开业。
1986年,在距离王碎奶摆摊的石板桥不足百余米的位置,钮扣交易大楼建起。1988年,桥头钮扣市场年销售钮扣50亿粒以上,日成交额超过16万元,成为温州十大专业市场之一、闻名全国的钮扣交易中心。
王碎奶经常让那些无钱租摊位的邻村妇女,把表带等摆在自己摊位的一角卖。在她的带领下,大批农村妇女走向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成为女老板。因诚信经营和善于市场管理,王碎奶被推选为钮扣市场个体协会会长。1987年5月10日,全国第一个由个体户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桥头钮扣市场党支部成立,王碎奶担任党支部书记。
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沿街叫卖钮扣的摊贩,再到温州十大改革开放风云人物的唯一女性、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王碎奶用一颗小小的钮扣“扣”开了致富之门。她敢为人先、投身个体经营的事迹,是改革开放中温州人拼搏进取的缩影,她也成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主人公银花的故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