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党史和文献网
金延锋:日军细菌战给浙江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发布时间: 2025-10-09

1931年

9月19日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杭州地区的青年学生举行大规模的反日救国活动,成立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此后,杭州学生开始组织抗日义勇军、“十人团”等抗日团体,全省各地的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持续开展。

9月至10月9月23日,杭州各界约15万人冒雨举行全市抗日救国市民大会,一致通过《电请中央国府准备实力对日》等4项通电提案。9月28日,杭州市各界反日救国联合会成立。10月起,绍兴、嵊县、金华等地各界救国会成立,浙江全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抗日救国活动。

12月17日杭州、金华和北平、天津等地学生3万余人联合在南京举行游行总示威,在珍珠桥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造成震惊全国的珍珠桥惨案。

1932年

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并派飞机轰炸杭州笕桥机场。驻杭州的中国军队第八十八师赴沪参战,沪杭甬铁路职工、上虞县曹娥站搬运工人等积极参与运送军队、物资,支援前线。金华、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广泛开展募捐慰问抗日将士的爱国活动。

1月浙江各界救国会在杭州成立,褚辅成任理事长。

2月至3月日机日舰多次袭扰浙江。

5月褚辅成安排朝鲜半岛抗日独立运动主要领导人金九在嘉兴避难。

6月中共中央特派员刘云生、巡视员李子芬先后到杭州,将上海法学院支部改为中共杭州特别支部,书记朱剑农(后屠伯禾)。特支主要负责领导左翼文化抗日社团,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8月4日,特支被破坏。

10月18日马寅初任浙江省筹募救国义捐会首届执行会主席,提议募集捐款接济东北抗日义勇军。至11月,共募得捐款3万多元。

10月宁波铁路工人和邮务工人发起捐献月薪百分之一捐助东北义勇军活动。浙江全省其他各业工人也开展每月捐献活动。

1933年

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杭州成立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沈显庭(沈先定)任书记,马少卿、梁茂康、骆止正(后补)为委员。3月,省临时工作委员会遭破坏。

3月11日浙江省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在杭州成立。到3月底,共收到捐款80余万元。

4月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派干部到杭州,建立杭州左翼文化总同盟,统一指导杭州各左翼文化社团的抗日斗争。7月,杭州左翼文化总同盟被破坏。

1934年

7月至次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赣皖四省,四进四出浙江,途经庆元、龙泉、江山、常山、开化、遂安(今属淳安)、淳安、分水(今属桐庐)、昌化(今属临安)9县,在政治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也推动了浙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5年1月茶山会议后,抗日先遣队主力部队在浙赣交界的怀玉山遭国民党军“围剿”,除先头部队突围外,大部分战士牺牲或被俘,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等被俘牺牲。

1935年

2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分局指示,以抗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4月,挺进师进入浙江境内,6月上旬,挺进师在小吉召开师政委会,决定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全面开展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小吉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宗孟平任书记;成立浙西南军分区,粟裕任司令员。

7月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率省委机关转移到开化库坑。1936年4月,闽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仍由关英任书记。

11月7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泰顺县白柯塆成立,刘英任书记。同日,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

12月10日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作了通电响应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等6项决议。11日,杭州1万多学生在湖滨体育场集会,通过了成立杭州市学联等4项决议。

1936年

6月上旬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负责人刘英、粟裕,分别在浙南和浙西南发表宣言,要求国民党放弃反共内战,枪口对外,团结抗日。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各自领导的地区作斗争策略的调整。

8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收到浙南党组织转送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等文件,与中共中央恢复了联系。

11月浙江全省开展援绥运动,各界民众积极募捐,筹集资金,慰劳前线将士,支援中国守军抵抗侵犯绥远的日军。

1937年

3月25日黄先河、吴毓等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的名义,拟写并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和闽浙两省当局》的快邮代电,呼吁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派代表进行合作抗日的和平谈判。

3月下旬周恩来到杭州,就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与蒋介石进行直接谈判。周恩来重申中共中央提出的15项谈判条件,并提出6点具体要求,蒋介石作出了同意国共合作的表示。双方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渐趋一致。

5月7日至18日,8月24日,9月16日至17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分别在平阳县北港山门畴溪小学、温州申江旅社、平阳山门进行3次和平谈判,达成协议。和谈的成功,标志着红军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结束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正式形成。

7月29日浙江省会各界抗敌后援会在杭州成立。8月5日,改称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成为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官办的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1月27日,浙江省抗日自卫委员会成立后,省抗敌后援会改组为战地服务委员会,隶属于省抗卫会。

7月七七事变后,浙江社会各界发动募集捐款,文化界发起劳军公演,医药界、汽车公会等从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方面为抗战做准备,以实际行动声援中国军队的抗战。

8月3日浙赣铁路工人抗敌后援会成立。不久,浙赣铁路沿线的金华、衢州、江山等站成立了分会。

8月4日为保护浙江图书馆藏书,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贵善本运离杭州,暂存富阳,后又经过德、龙泉等地,运抵贵阳。初藏西郊张家祠堂,再移至城北地母洞。1944年又移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阁书和善本重归杭州孤山藏书楼。

8月14日中国空军第四航空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部击落进袭笕桥机场的6架日机,为中国抗战空战史上首次大捷。

8月21日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在温州成立。到1938年夏,团员发展到8500人,其中在农村以区为单位发展了10个分团48个支团。

8月至10月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浙江各界以实际行动支援淞沪前线抗战,保障军事运输畅通、掀起捐金献物热潮、承担伤员救护、组织前线慰问,极大鼓舞了前线官兵的抗敌士气。

9月26日日机3次轰炸衢县火车站,炸毁房屋近百间,炸死106人,伤50人。

9月29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龙跃、吴毓到达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向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驻南京代表秦邦宪(博古)汇报了挺进师和根据地的情况。

10月14日在遂昌县门阵村一带活动的粟裕,派代表谢文清、刘清扬与国民党遂昌县当局代表朱镇山在门阵谈判,达成协议。

10月根据国共和谈协议,红军挺进师及地方武装在平阳北港集中,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登陆部队在杭州湾登陆,日军铁蹄踏上了浙江的土地。

同日沪杭甬铁路工人发表《告全世界铁路工人书》,呼吁各国工人抵制日货,拒绝运输日军的军火及原料,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码头工人闻讯立即来电响应。

11月6日至15日中国守军第七十九师在师长陈安宝的率领下,坚守平湖阵地10昼夜。平湖阻击战期间,为掩护部队登陆,日军炮轰平湖县城,制造平湖大屠杀,仅11月5日、6日两天时间,平湖全县共伤亡888人,其中死亡809人。11月15日,陈安宝率部转移。11月18日,平湖沦陷。

11月8日至15日中国守军在枫泾至嘉善一线阻击日军。嘉善阻击战开始后,驻宁波的第一二八师奉命开赴嘉善支援。嘉善阻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中国守军与日军血战7昼夜,伤亡惨重,仅第一二八师伤亡2500余人。11月15日嘉善沦陷。

11月11日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开始西迁流亡办学。浙大师生经梅城(今属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最后到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行程达2600余公里,被称为“文军长征”。1939年,浙大在龙泉坊下村设立分校,10月正式开学。

11月19日日军分水陆两路侵入南浔,大肆纵火焚烧房屋,屠杀平民。南浔大半房屋共计4993间被焚毁。

11月中旬因杭州形势日趋紧张,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各机关陆续迁往金华。随着抗战形势变化,省政府机关之后又多次迁移,先后在永康方岩、丽水、松阳、云和等地办公。抗日战争胜利后,省政府机关于1945年10月迁返杭州。

11月21日至24日为守卫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中国守军在南浔(当时属吴兴县)、升山、湖州城(吴兴县城)、李家巷设置4道防线,打响吴兴阻击战,阻击日军2个师团2万兵力,成功掩护中国军队撤离淞沪战场,保障了侧翼安全。11月22日,第一七〇师副师长夏国璋力战阵亡。24日,吴兴失陷。吴兴沦陷前后,日军在吴兴制造屠城惨案。仅11月19日至12月底,吴兴县治湖州城内被杀害平民有姓氏可查的就有1400余人。

11月25日日军占领长兴县城。日军侵占长兴县城的当日及其后数日,在长兴城乡杀死平民1000余人,毁坏房屋3万间,烧毁粮食100多万担。

11月30日日机28架次轰炸萧山城厢镇,炸死炸伤居民数百人,房屋被毁千余间。

11月底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凤林召开扩大会议,部队连以上干部和地方县以上干部参加会议。粟裕在会上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刘英作了三年游击战争最后八个月的斗争总结和部署抗日战争新形势下的任务的报告。

1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杭州成立,徐洁身任书记。省临工委成立后,先后在宁属、绍属、台属、金衢地区恢复了党组织。

12月23日为了阻滞日军利用钱塘江大桥南侵,国民党军队炸毁钱塘江大桥。12月24日,日军分三路进入杭州市区。至此,钱塘江以北的杭嘉湖地区1市14县被日军侵占,在浙江境内形成了中国军队与日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1938年

1月1日共产党员彭林、王文林和进步青年郎玉麟等在吴兴县南埠铜盆寺建立吴兴抗日游击大队,郎玉麟任大队长,王文林任政训员,彭林任参谋。游击队成立后迅速投入抗日战斗,在南埠头、严家坟、横汁塘桥、织里和太湖边等地袭击日军。中共浙西特委建立后,特委机关一度设在该部,部队受浙西特委直接领导。

1月中旬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山门的畴溪小学开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兼任校长。3月,干校结束,一部分学员随军开赴皖南,大部分学员留在地方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开辟新区工作。

1月20日根据共产党员建议,得到黄绍竑支持的浙江省第一个政工队——兰溪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成立。到1939年8月,全省共建立75个县政工队、4个专区直属政工队和3个省政工大队,有队员3239人。

1月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李泉生在吴兴县长超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义勇军(又称长超部队)。部队先后在草田兜、罗田漾、新兴港、张村、升山、八里店、白渡潭等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发展到近1000人。中共浙西特委成立后,在该部建立了党组织。

年初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国民党军第十三师第七十七团第二营营长朱希,以第二营为基础组建了孝(丰)武(康)安(吉)长(兴)吴(兴)军游击队(又称朱希部队),在吴兴、武康、德清等地频频袭击日军。中共浙江省委在朱希部队建立了党支部(后改为特支),直属省委领导。

2月11日在共产党员的影响、帮助和推动下,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

2月24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机关刊物《浙江潮》在金华创刊,主编严北溟,多名共产党员先后任编辑。

2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在金华建立,顾玉良任书记。

同月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总会期成会成立,筹备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成立事宜。到5月下旬,在丽水、遂昌、宁波、青田、金华等30余县成立了分会或筹备会,会员达2000人左右。

2月至4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7000余人分别在陈毅、张云逸、张鼎丞等率领下在开化集结,组编为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

2月至5月日军在杭嘉湖等地制造多起惨案。2月18日,日机轰炸桐庐县,炸死平民24人、军人5人,炸伤40人,炸毁房屋1938间。2月18日至20日,日军在余杭乔司连续烧杀3天,全镇被杀群众1300多人,被烧房屋7000余间。3月4日,日军“扫荡”杭州城北午潮山,大肆屠杀在那里避难的群众,400余人被杀。3月26日,日军对湖州龙溪港沿线进行“扫荡”,龙溪港两岸140余个村庄被焚,8000余间房屋被烧,共死600余人,伤700余人。5月29日,日军在嘉善天凝镇报复行凶,纵火焚烧2000余间房屋。

3月上旬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曾山到达平阳山门,向闽浙边临时省委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经商定,粟裕带部队去前线,刘英留浙江坚持斗争。随后,刘英去南昌向东南分局汇报工作,途经金华时,与黄绍竑进行会谈。5月,刘英回到平阳,根据与黄绍竑协商的意见和国民党地方当局的交涉,把在温州城区九柏园头17号的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办事处改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在平阳设立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在丽水县城设立新四军驻浙江办事处。

3月18日粟裕率领由浙南红军改编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400余人,从平阳山门出发,出征抗日。部队经开化赴皖南,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4月,浙南新兵连60多人自平阳出发赴皖南,也编入新四军。

3月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张爱萍化名张舟,到浙江省第三游击支队政训室工作,担任政训处副处长。第三游击支队由黄绍竑赴浙任职时带来的卫士大队扩编而成。

5月7日刘英、汪光焕、龙跃、顾玉良、林辉山等在平阳北港凤卧乡玉青岩村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浙江省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会议还决定在全省成立浙南、处属、台属、宁绍和金衢5个特委。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浙江临时省委转为正式省委,刘英任书记。

5月8日绍兴抗日自卫妇女营、少年营、青年营同时成立。11月22日夜至次日凌晨,绍兴妇女营奉命夜袭沪杭铁路沿线的嘉兴王店镇,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

5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浙江地方队部在金华成立。此后浙江全省共建立37个民先队组织,到1939年有民先队队员4000多人。

6月5日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在金华成立,共产党员程为昭等为理事。浙江保育会成

立后,在丽水碧湖筹建了第一保育院,在云和山区筹建了第二保育院,抢救保育难童近2000名,并创办《浙江妇女》月刊。

7月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和上海红十字会驻温州办事处成立。

8月2日日军在海宁荷叶地“扫荡”,屠杀无辜村民。共有100多名群众和20多名中国军队伤员及医护人员被杀,300多间民房被烧毁。

8月21日浙江省战时文化团体联合会在金华成立。

10月10日国民党永嘉当局和温台防守司令部派军警查封了九柏园头的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谢文清、青年部部长赖大超等7人被捕,通讯处主任周饮冰也于次日被扣押。“温州九柏园头”事件发生后,省委为避免再受损失,主动关闭了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和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

11月9日日军1100余人“扫荡”德清新市,造成无辜百姓120余人死亡,60余人受伤。

11月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金华成立,骆耕漠任书记。在省委文委的领导下,一大批文化界颇有影响的共产党员云集金华,报刊、出版、发行事业空前繁荣,尤其是抗日报刊大量涌现。1939年1月,省委文委机关刊物《东南战线》在金华创刊。

冬海宁爱国青年吴曼华等创办的《啸报》被国民党浙江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政工队接管,改名为《浙西导报》。中共浙西特委在浙西导报社建立支部,领导报社积极宣传团结抗战,鼓舞民众斗志。

下半年毛泽东自延安致信奉化进步青年胡华等创办的通俗小报《战时大众》报,称赞该报“用通俗文字,向人民大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这一工作很好”,“希望报纸由宣传工作进而起到组织群众的作用”。

1939年

1月5日《民族日报》在於潜(今属临安)创刊。该报由共产党员王闻识任社长,总编和副总编分别由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担任,在报社内还秘密成立了中共特支,实际上是一份由中共领导的宣传团结抗日的报刊。

2月22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协助下,以流亡在闽北崇安一带台湾同胞为基础组建的台湾义勇队在金华成立,李友邦任队长。同时组建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其成员为台湾义勇队队员的子女。台湾义勇队里秘密建立了中共支部,直接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毓领导。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后,台湾义勇队奉命转移到福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3月17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视察浙江抗战,勉励浙江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周恩来还秘密召集中共浙江省委部分领导开会,对浙江党组织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巩固必须重于发展、质量必须重于数量”的指示。

3月21日至23日21日,日军强行登陆富阳东洲岛。中国守军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奋勇抗击,于23日收复东洲岛。东洲保卫战的胜利,巩固了中国军队与日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4月中旬中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吴毓任组长。

4月在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书记骆耕漠帮助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主任路易·艾黎在皖南屯溪建立了工合浙皖区办事处。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迁至金华,浙赣战役后迁至常山。办事处先后在浙江丽水、兰溪、永康、云和、临海、常山、衢县、淳安等地建立了事务所、指导站和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成为支援抗战的一支特殊力量。

4月28日至5月14日日机8次轰炸宁波城区,造成平民163人死亡,524人受伤,毁屋1759间。

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北港凤卧乡的冠尖和马头岗召开,省委书记刘英作政治报告和两年来浙江工作的书面总结。大会通过了《关于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等文件,选举产生了新的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常委汪光焕、薛尚实,委员龙跃(后增补为常委)、张麒麟、郑丹甫、林辉山、刘清扬、顾玉良。会议还选举刘英、汪光焕、龙跃、张麒麟、顾玉良、郑丹甫、林一心、杨思一、丁魁梅、林辉山、孙绍奎、刘发羡等12人为出席中共七大的正式代表。

7月中共定海县工委在东区农村组织了吴榭乡自卫队,这是宁绍地区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1940年

1月22日侵杭日军第二十二师团1000余人,乘漫天大雪偷渡钱塘江,在萧山西北的六百亩头登陆,占领萧山县城,打破了与中国守军隔钱塘江对峙的局面。

2月17日塘坞村沈佩兰向国民党军报告窜犯浦阳江西岸的日军在家中设立指挥所的敌情,要求毁家纾难,请求炮轰日军指挥所。次日,中国军队炮轰沈家,塘坞日军被合围全歼。

2月17日至21日日军从萧山进犯三江口等地。在三江口村,日军将中国军队未撤走的官兵和该村农民200余人活活淹死、刺死,制造“三江口惨案”。

3月2日由宁波驶往镇海的景升轮,因遇空袭警报,人慌船倾,沉没于甬江北岸码头,240余人罹难。

4月国民党顽固派对浙南瑞(安)、平(阳)、泰(顺)地区实施武装“清剿”。中共浙南特委根据东南局和省委指示,采取“巩固自己,打击敌人”的方针,依靠群众,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在政治上打击顽固派,以达到坚持斗争的目的。10月,国民党顽固派在浙南的“清剿”结束。

7月17日至22日17日,日伪军3000余人进犯镇海要塞,镇海沦陷。19日至21日,中国守军进行坚决反击,共击毙击伤日军1000余人。22日,日军退出镇海要塞。

9月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率领的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金华、丽水等地慰劳考察。

10月4日日机在衢县上空投放带细菌跳蚤和小麦、粟米等物。不久在衢县发现鼠疫病人。至12月底,衢县鼠疫流行范围扩大到城区39条街巷及13个乡镇,染疫死亡人数达2000余人,并蔓延至金华义乌、东阳、浦江等地。

10月27日日机在宁波市区上空投掷带细菌跳蚤、小麦等,开明街一带鼠疫迅速流行,流行期间先后死亡135人。

10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召集闽浙两省部分干部开会,强调要独立自主地发展武装,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并决定将党委制改为单线领导的特派员制。

同月日军发起“十月攻势”,分4路进犯安吉、孝丰(今属安吉),临安、新登(今属富阳)、桐庐,诸暨、绍兴等地。中国军队坚决反击,收复诸暨、绍兴。“十月攻势”最终遭到失败。

12月新四军军长叶挺视察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淳安机器生产合作社。

1941年

2月1日中共中央就开辟浙东战略基地发出指示。华中局为贯彻指示精神,将开辟浙东的任务交给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负责。

5月,华中局成立江南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

3月至5月日机密集轰炸永嘉、江山、长兴、开化、武义、永嘉、浦江、义乌、衢县等地,给浙江人民造成重大损失。4月15日,日机轰炸天目山,炸死47人,浙西行署驻地禅源寺上千间僧房、传统建筑和各种珍贵书籍、藏品被毁。4月24日,日机轰炸玉环坎门街区,共投弹71枚,造成1235间房屋受损,死12人,伤7人。

4月19日至5月下旬日军发动宁绍战役。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由于敌强我弱,浙东地区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奉化等地先后沦陷,浙南地区的温州、瑞安、平阳、黄岩、临海、海门等地也一度失陷。宁绍地区沦陷后,当地党组织组建了定海国民兵团独立中队、宁绍游击大队、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阜北抗日自卫队、浙东游击大队、林一新中队多支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温州沦陷后,中共浙南特委也在永嘉等地组建游击小组、瑞安县武工队、平阳第一武工队等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给刘少奇、陈毅、饶漱石发电报,要求发展上海到福州的游击战争,并专门指出上海杭州线“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有大发展前途)”。

5月日军侵占象山茅洋后,设立“华中矿业公司象山矿业所”,4年内掠夺氟石矿10万吨,被屠杀或迫害致死的矿工达2700余人。

5月至9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精神,浦东工委直接领导和秘密控制的武装900余人分7批南渡杭州湾,到达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

6月6日驻金山卫日军在平湖磨子桥报复杀人,共136人死于坑中,人称“百人坑”。

6月18日南渡武装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在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的配合下,在相公殿西南伏击出扰日军,毙伤日军各8人。

9月25日至10月8日中国军队奉命收复绍兴,发起多次猛攻,予敌重大打击。但因日军援军到达,绍兴反攻战未能收复绍兴。

10月根据中共苏南区党委指示,吕炳奎、王仲良、蔡群帆组成浙东军政分会,吕炳奎为书记,统一领导三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10月至12月南渡武装相互配合,在登州街、横河、梅园丘等地与日军激战,连歼日军。

1942年

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刘英在温州被捕。5月18日,刘英、衢属特委书记张贵卿在永康方岩就义。

4月18日美国空军杜立特航空队空袭日本东京等地,返航时因机场导航、天气、油料不足等原因,无法在衢州机场降落,分别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空弃机跳伞。浙江民众无私营救美军飞行员,37名降落在临安、遂昌、三门、鄞县等地飞行员得到救助。

5月15日至8月下旬日军投入9个师团

14万人发动浙赣战役,在东起奉化、西至富阳约

150公里的战线上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共27个师20万人进行抵抗,并在兰溪城郊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8月中旬,日军开始撤退,中国守军乘势反攻。至8月下旬,除金华、武义、兰溪、东阳等地外,其余各地基本上恢复战前的态势。

5月至9月宁属、金萧地区相继建起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警卫独立分队、四乡抗日自卫队、严州中队、嵊东独立大队、武义抗日自卫中队、亲贤乡抗日自卫队等抗日武装。

6月3日、7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作出指示,要求谭启龙率领张文碧、刘亨云及新四军第一师的一批干部,即赴浦东转浙东,并就建立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提出具体意见。6月至7月,谭启龙、连柏生、顾德欢、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相继到达浙东。

6月6日浙东抗日武装200余人组成南进支队(代号达谊部队,对外公开番号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在蔡群帆率领下,从余姚游源(现属慈溪)出发,挺进会稽。6月下旬,南进支队进驻枫桥,并于7月设立办事处。

6月24日至8月28日日军侵占丽水县城,其间肆意杀害无辜平民,590余人被杀害。

6月日军在武义开设“华中矿业公司武义氟石采矿所”,从山东、江苏、安徽沦陷区抓来劳工2000人强迫开采,掠夺氟石资源。至1945年2月,共掠夺氟石矿40多万吨。

7月8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简称浙东区党委)成立。7月28日,华中局正式批准浙东区党委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4人组成,谭启龙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和上海外围浦东地区的敌后抗日斗争。7月至8月,浙东区党委对宁绍地区党组织实施调整,建立三北、三东、四明、会稽4个地委。

7月18日浙东行动委员会在慈(溪)北宓家埭召开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谭启龙在会上作《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报告,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作动员。

8月19日为统一对浙东抗日武装的领导,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成立浙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何克希。

8月20日中共领导的诸北四乡抗日自卫大队和南进支队在龙山、凤山与日伪军激战,击毙日军少尉春泽柳夫等日伪军20余人,俘伪军10余人。

8月为了贯彻灰色隐蔽方针,浙东抗日武装在慈(溪)北鸣鹤场成立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更名何静),政委谭启龙(化名胡志萍),副司令员连柏生,参谋长刘亨云(更名刘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司令部成立后,统一整编浙东的主力部队为第三、四、五3个支队,在会稽地区活动的南进支队改编为第三支队,支队长林达,政委蔡群帆;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改编为第四支队,支队长吴建功,政委吕炳奎;淞沪五支队一大队改编为第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兼)。

同月日本细菌战部队对浙赣交通沿线城乡居民区实施细菌武器攻击,造成疫病流行。至12月底,疫情蔓延至衢县19个乡镇、江山7个乡镇、常山4个乡镇和开化8个乡镇,以及龙游希塘等地。衢州各县死亡者达5732人。

9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浙东斗争方针问题作出指示,强调应坚持向敌后发展的方针,在沿海山区打下长期坚持游击战的基础,达到在浙东保持战略支点的目的。

9月22日浙东区党委在慈北鸣鹤场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定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工作方针,同时决定“坚持浦东斗争,并积极发展杭州湾沿岸工作”。10月,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率司政机关、四支队及教导队,经游源,渡姚江,挺进四明山区,控制了姚南、慈南的一部分地区。连柏生、刘亨云率第五支队、特务大队和新国民兵团坚持三北,并开辟慈东、慈西地区。

10月2日运载英军战俘的日本轮船“里斯本丸”号因被美军鱼雷击中,在舟山东极附近下沉。舟山渔民舍生忘死,营救在附近海域落水的384名英军战俘,并成功将3名英军转送至重庆。

10月14日中共领导的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第一中队在义乌萧皇塘伏击日军,击毙日军少尉吉田等8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物资。

10月日军集中上千兵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浙东抗日部队经阳觉殿、竹山岙等战斗,取得反“扫荡”胜利。

10月至11月日军在义乌崇山村实施细菌武器人体试验。

11月29日至12月15日浙东抗日武装经大小29次战斗,共歼顽军2000余人,取得了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

12月南进支队和诸北八乡抗日自卫大队调往三北后,中共会稽地委副书记马青等在诸暨北乡大宣重建“小三八”部队,诸暨县委书记朱学勉返回后,任部队指导员。到次年4、5月间,部队发展到六七十人,12月建立诸北办事处,初步开辟了会稽山抗日根据地。

1943年

2月浙东区党委在姚南杜徐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第四支队与第五支队合并,组成新的第五支队,支队长王胜,政委王仲良(后邱相田);第三支队建制不变,支队长林达(后余龙贵),政委钟发宗(后林达)。

春中共中央华中局派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张凯到浙东,向浙东区党委传达华中局关于做好配合盟军登陆浙东沿海准备,加强部队整训,积极向南发展的指示。同时,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一师师部派了一批干部到达浙东,加强各方面的领导。

春日伪2000余兵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五支队、海防大队等依靠和发动群众,不断出击敌军,取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三北地区除庵东、浒山、周巷等乡镇及杭甬铁路线两侧外,基本为浙东抗日武装所控制。

4月23日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教导队攻克梁弄。8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和横坎头,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5月浙东区党委根据中央关于到敌占区大中城市开展工作的指示,派人到杭州建立了中共杭州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柯里。

6月金(华)义(乌)浦(江)抗日自卫委员会办事处成立,领导开辟了以义乌西乡吴店为中心的金义浦游击根据地。随着根据地扩展到兰溪县北乡,金义浦办事处改称金义浦兰总办事处。

7月15日中共浙南特委在青田石砚村召开扩大会议,传达由浙东区党委转来的华中局对闽浙基本地区工作的指示。

7月三北自卫总队成立,总队长兼政委王仲良。

8月日军以飞机撒播和派遣汉奸地面投放等手段在云和投放鼠疫等病菌,致使云和鼠疫暴发。至11月5日,云和城乡感染鼠疫的577人,死亡404人,黄绍竑也在这次鼠疫传播中感染。

9月浦东支队(对外称第五支队)建立,朱亚民任支队长。同月南山自卫总队建立,总队长罗白桦。

1944年4月,番号撤销,成立四明自卫总队。

秋日伪军严密封锁姚江和杭甬公路沿线,隔绝四明与三北地区的联系,不断“蚕食”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三北根据地军民经过皇山桥、掌起桥、施公山、长石桥、筋竹岙、宓家埭等一系列战斗,取得反“蚕食”斗争胜利。

9月至10月鄞县、定海抗日武装国民党郭清白部第六大队、定象保安总队第一支队第五大队相继与浙东主力会合,粉碎了国民党顽军企图消灭抗日武装的企图。

10月王必成、江渭清率新四军第十六旅挺进苏浙皖边,开辟郎(溪)广(德)长(兴)抗日游击根据地。年底,第十六旅旅部和四十八团进驻长兴仰峰岕和温塘村。次年2月,苏皖区党委和苏南行政公署也迁到仰峰岕。仰峰岕成为苏浙皖边区敌后抗日的指挥中心。

11月至次年8月浙东抗日武装经蜻蜓岗、大俞、东西岙、横坎头、前方村等大小战斗91次,取得了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这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抗日武装战斗减员891人,占部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四明地委书记、四明自卫总队政委陈洪,鄞江区委书记李敏等先后牺牲。

12月18日至21日12月18日至19日,金属党组织与会稽地委合并,成立金萧地委,杨思一任书记。21日,金萧支队在诸暨黄家店成立,蔡群帆任支队长,杨思一任政委。

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治委员,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1944年1月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成立。纵队下辖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及直属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等。

12月至次年5月日伪对四明地区发动2次1000人以上的大“扫荡”,一度侵占梁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警卫大队、四明自卫总队等坚决反击,经过布政市、后屠桥、西城桥、石塘等战斗,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12月至次年8月日伪在上海市郊实行第3期“清乡”,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浦东支队针锋相对开展反“清乡”斗争,迫使浦东的日伪军据点从原来近百个减少到二三十个。

1944年

1月15日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在余姚菱湖成立,连柏生任主席。同时还制定和颁布了《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该委员会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临时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三北、四明、会稽、浦东4个行政区,辖14个县级办事处。

3月29日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八团在杭村附近歼灭日军1个中队大部,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

3月中共处属特委与浙东区党委接上关系。此后,处属特委多次派人前往浙东,并送去近100名青年参军。

5月27日金萧支队在墨城坞打退伪军独立第四旅2个团4次冲锋,毙伤敌约百人,扭转金萧地区局势。金萧支队第一大队长朱学勉等在战斗中牺牲。

5月浙东游击纵队抽调第五支队第一大队和海防大队第一中队共100余人,临时组建海北支队。6月6日,海北支队北渡杭州湾,在海北开展抗日斗争,在澉浦、甪里堰一带开辟了一块新区,建立了新四军海北办事处。8月26日,海北支队撤回三北地区,番号撤销。

6月7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四中队奇袭洪桥伪舟山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总队部据点,俘虏上校总队长卫文达和日军少佐军事顾问吉永久寿秀等28人。

6月8日至7月2日为配合豫湘桂战役,驻浙日军发动龙衢战役(又称第二次浙赣战役)。中国守军坚决抵抗,6月11日击毙日军第七十师团第六十二旅团旅团长横山武彦,衢州、龙游、汤溪(今属金华市婺城区)均失而复得。7月2日,龙衢战役结束,敌我基本恢复战前态势。

6月15日至25日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总结半年来的施政工作,确定此后行政工作总的方针及具体任务。谭启龙作《当前浙东敌后斗争形势与今后行政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连柏生作总结报告。

6月中共闽浙临时边委负责人宣恩金到浙东,和浙东区党委取得联系。

7月底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召开秋收工作会议,动员各阶层人民武装保卫秋收,反对敌伪抢粮。7月至8月,浙东抗日根据地武装保卫秋收,发动军民破坏敌伪交通线和通信设施,并采取快割、快收、快运、快藏的方法,使日伪抢不到粮食。

8月21日为开辟海上抗日游击根据地,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第一中队70余人登上大鱼山岛。8月25日,由于汉奸告密,海防大队遭500多日伪军袭击。海防大队指战员连续激战7小时,43人壮烈牺牲,毙伤日伪军70余人。血战大鱼山岛被称为“海上狼牙山”之战。

8月23日至25日新四军第十六旅发起长兴战役,在长兴、宜兴地区南北约30公里长的战线上对日伪军发起全线攻击,收复国土300余平方公里,整个太湖西南岸为新四军所控制。

8月26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发出《关于向东南发展的任务和方针》,指示新四军第十六旅、第一师“在军事行动上必须执行向东南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

同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出《关于开展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与交通要道工作的指示》,要求浙东区党委组织宁波城市工作委员会和沿海、铁路工作委员会,负责宁波以及从吴淞至宁波的沿海和杭甬铁路一带的工作。

8月至9月日军发动丽温战役,8月26日攻占丽水,9月9日侵占温州,温州第三次沦陷。中国守军奋起抗击,9月16日收复丽水。数次反攻温州,但均未能夺回温州城,次年6月收复温州。

9月25日至11月5日浙东第一届军政会议在慈溪洪魏和余姚袁马召开,浙东区党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及三北、四明、金萧、浦东等地区的军政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谭启龙的报告《目前形势与我军今后的任务》,总结了1943年2月区党委扩大会议之后一年半的军政工作,确定了此后工作的总方针。

9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苏浙皖地区工作给华中局的指示》,对苏浙皖地区工作作了部署,强调浙江的工作应视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9月日军撤离丽水时在沿途留下大量带有各种病菌的毒饼,撤退后用日机在丽水城区撒播鼠疫跳蚤,致使霍乱、鼠疫、炭疽在丽水暴发流行。到11月,丽水鼠疫共发病803人,死亡721人。

10月15日中共乐清县委在山面乡泽基村成立乐清人民抗日武装基干队,队长周丕振。同年12月,发展为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

10月21日日军封锁乐清九房村,对村民进行鼠疫菌试验。2个多月时间里,受鼠疫细菌感染者有100余人,死亡20人。

1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12日,粟裕奉命到达新四军军部,同军部首长拟定了发展东南的初步计划。

11月浙东游击纵队浦东支队改为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浦东地委改为淞沪地委,书记姜杰。1945年1月中旬,陈伟达、顾复生等从苏中到达浦东,成立了新的淞沪地委,陈伟达任书记兼支队政委。

12月2日至4日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长王必成率第四十八、第四十六团和独立二团,在广德牛头山、长兴青岘岭附近与顽军激战3昼夜,毙伤顽军600余人,俘200余人。

12月14日新四军第十六旅冒着大雪,经过13小时激战,攻克伪军据点长兴县泗安镇。

12月经中共嵊新奉县委长期努力争取,四明山“著匪”王鼎山、单孝升率所属500余人投奔浙东新四军。12月17日,该部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嵊新奉抗日别动总队,王鼎山为总队长。

1945年

1月初新四军第一师分两路到达浙西。粟裕率师部、第七团和300多名地方干部,于1月6日到达长兴槐坎仰峰岕,与新四军第十六旅会

合;刘先胜、陶勇等人率特务第一、四团和机关后勤于1月15日到达槐坎与粟裕会合。

1月13日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军委命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和浙东的部队,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未到职),刘先胜为参谋长,钟期光为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苏浙军区下辖3个纵队,第十六旅改编为第一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委;浙东游击纵队改编为第二纵队,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委;第一师第三旅的3个团改编为第三纵队,陶勇任司令员,阮英平任政委。2月5日,在长兴县槐坎温塘举行苏浙军区成立大会。

1月21日美国驻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尉飞行员托勒特在空袭日军上海据点时受伤,跳伞降落浦东龙华嘴,得到当地群众和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救援。1月28日,托勒特被送往浙东四明山。

1月21日至31日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余姚梁弄召开,各界代表108人出席会议。谭启龙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并代表浙东区党委向大会提出《浙东地区施政纲领》,何克希作军事报告,连柏生作行政报告。大会根据“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浙东行政公署委员会,同时成立浙东行政公署,连柏生任主任,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行撤销。大会通过了《浙东敌后临时参议会章程》,选举产生参议员60人,组成浙东临时参议会,谭启龙为议长。大会还通过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致毛泽东暨中共中央电》等8个通电。

2月12日至18日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对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发起反击,解放了孝丰(今属安吉)县城和孝丰西南的报福镇,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天目山第一次反顽自卫战共歼顽军1700人,缴获迫击炮3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0余挺、步枪600多支。

2月25日蔡群帆率金萧支队第一、第二大队到四明山,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二、第三大队。留下的支队部人员与部分地方自卫队在诸北泰南村重组新的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继续转战于金萧地区。

2月26日中共乐清县委宣布成立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周丕振任司令员。同时成立了乐清人民抗日委员会。

2月27日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组织先遣队,西渡黄浦江进入青浦,统一领导浦西地区抗日武装斗争。4月,淞沪支队和淞沪地委西进浦西,对浦西的3支抗日武装进行整编,形成了横跨黄浦江两岸的淞沪抗日根据地。

3月1日至26日苏浙军区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占领了东、西天目山和临安县城,打退国民党顽军12个团的进攻,共歼顽军1700人,缴获迫击炮4门,轻机枪80余挺,以及大批武器弹药,取得天目山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

3月2日中共瓯北县委发动屿北闪坑、源头、岩坦等地民兵自卫反击国民党永嘉县警备队的袭击,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屿北战斗后,瓯北县委组建了一支90多人的抗日游击中队,公开打出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3月17日日本海军第四南遣舰队司令山县正乡中将,从印度尼西亚回日本时因遭美机拦击,误降在海门(今属椒江)老鼠岛。台州守备区指挥部令驻海门的护航第一大队、水警第二大队等合力围捕,击毙山县正乡等9人、俘4人。

3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致电浙南特委,指示浙南发展方向为“瓯江以南敌后地区和瓯北沿海沿山地区,面向浙东逐步蔓延,愈撒得开霸得远愈好”。

3月30日乐清、瓯北两县抗日武装合编为永(嘉)乐(清)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总队长余龙贵,政委胡景瑊,副总队长周丕振,政治部主任邱清华。

3月日军登陆舟山衢山黄泥坎,强制各地劳工1000余人建筑军事工程。半年时间里造成劳工因瘟疫及累死、打死500余人,黄泥坎村和邻近的小套村因瘟疫死亡32人。

4月7日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叶飞率部从丹(阳)北靖江地区渡江南下。先头部队于4月23日与苏浙军区会合,叶飞与粟裕于4月26日在孝丰吴家道会合。随后,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4月中旬苏浙军区收复德清、武康两县城。

4月30日中共处属特委建立武工队,在处属部分地区逐步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4月中共浙南特委以瑞安县武工队为基础,组织2支游击队到永嘉县纸山、温州郊区的大罗山等地活动。

4月至6月国民党顽军6000余人“围剿”永乐总队。永乐总队除留少数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外,主力部队分散转移到外线,在乐清、永嘉等地多次袭击顽军,并向乐(清)黄(岩)边界挺进。6月上旬,国民党顽军的大规模军事“清剿”以“无功”而告终。

5月1日中共浙西区委员会正式成立,书记金明。浙西区党委机关驻孝丰(今属安吉县),先后下辖天(目山)北地委、天(目山)东地委、杭嘉湖工委和浙西地委。同日,浙西行政公署成立,朱克靖为浙西行政公署主任,下辖天北、天东和杭嘉湖3个专署及11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

5月19日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封锁皖南到浙西的粮道,解决军粮问题,苏浙军区以备战姿态分兵就粮。同日,第四纵队第十一支队在富阳中埠渡口顺利过江,与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会师,打通了浙东与浙西两块根据地的联系。5月21日至23日,第四纵队第十支队准备再次南渡富春江,因国民党顽军阻拦,计划未能实现。

5月29日至6月23日面对国民党顽军6万余人大举进犯,苏浙军区奋起反击,打响天目山第三次反顽自卫战。苏浙军区攻占新登(今属富阳)县城后又撤离新登,退往临安,接着撤离临安,退往孝丰(今属安吉),制造向北溃退的败象,诱使顽军追击。然后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共歼顽军8900余人,取得天目山第三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天目山第三次反顽自卫战中,新四军伤亡2100余人,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第二支队政委丁麟章等在战斗中牺牲。

5月29日至7月6日浙东游击纵队集中兵力讨伐第三次公开投敌的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第四纵队田岫山部,6月20日攻克田部老巢许岙,6月30日收复上虞县城丰惠,7月6日在嵊县开元附近将田岫山残部大部消灭,取得讨田战役胜利。

6月29日苏浙军区向华中局汇报不再进占天目山,采取巩固苏南、开辟敌后、休整主力方针,经华中局同意后,于7月开始分兵活动。第一纵队返回苏南溧阳、高淳地区休整;第二纵队继续坚持四明山地区斗争,并向会稽山发展;第三纵队进入郎溪、广德地区休整,并向宣城方向发展;第四纵队主力控制孝丰阵地,其中第十二支队实行地方化,分编为吴兴、武德、临余3个支队,发展敌后新区。

6月国民党顽军调集10个团的兵力,进攻浙东新四军部队。浙东游击纵队被迫自卫反击,击溃顽军,解放上虞章镇、南堡等地,取得浙东第三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

7月1日浙东游击纵队组建新的第四支队,由四明自卫总队、嵊新奉抗日别动总队和嵊新奉大队等组成,支队长兼政委林达。

7月11日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第五纵队官兵1000余人,在司令张俊升的率领下,宣布起义。7月13日,起义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张俊升任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旅旅长。原第三、第四、地五支队改编为第一旅,纵队副司令张翼翔兼第一旅旅长。

7月31日至8月2日苏浙军区第四纵队

5000余人在富阳程坟渡口再渡富春江南下,与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金萧支队会师。会师后,第三支队第一大队返回浙东,第四纵队机关和第十支队进抵金(华)义(乌)浦(江)地区,第十一支队分散活动于诸(暨)萧(山)富(阳)边广大农村。

8月初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粟裕为书记。9月1日,苏浙区党委发出第一号通知,正式宣布苏浙区党委成立,浙西区党委撤销。

8月7日至9月新四军苏浙军区向浙西、皖南和苏南日伪军发起反攻作战,共收复县城10座,拔除日伪据点100余处,控制了整个苏浙皖边。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饱受战争之苦的浙江人民欣喜若狂,以各种形式欢庆抗战胜利。

8月16日至8月底浙东游击纵队向浙东日伪军发起大反攻。半个月内,除主要城市和一些县城外,盘踞在四明、三北、金萧、淞沪地区的日伪军基本上被驱逐或消灭。

9月4日至6日9月4日和5日,日方代表第一三三师团参谋长樋泽一治在富阳宋殿村向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德勤洽降。9月6日,日军第一三三师团师团长野地嘉平在杭州谒见韩德勤,就浙江地区日军投降事宜继续会谈。宋殿洽降后,驻浙各地日军陆续向中方缴械投降。

9月9日谭启龙致信中共浙南特委龙跃,要求浙南党组织继续执行“隐蔽精干”的方针,坚持浙南阵地。根据隐蔽精干的指示,12月开始,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各中队就地精简,大部分战士返回原籍,部分骨干充实地方工作。

9月20日中共中央将江南新四军全部北撤的命令电告华中局。当日,华中局转发了中共中央电令。

9月23日浙东区党委在上虞丰惠镇召开扩大会议,对北撤后浙东的工作作了具体布置。会议决定公开建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留守处,在各地设立单线联系的特派员制。

9月30日至11月浙东游击纵队和党政机关、地方工作人员约15000人分3路先后渡杭州湾北撤,其中何克希率领的第五支队、上虞自卫大队及部分地方党政干部在澉浦遭国民党顽军围攻,以223人牺牲的代价突围北上。11月3日浙东各路北撤部队到达苏中东台,胜利完成北撤任务。

9月下旬至11月苏浙军区第一、第三、第四纵队及军区机关、苏浙区党委机关、地方武装共5万余人分批北撤。第四纵队在北撤渡长江中,因发生“中安”轮沉没事件,政委韦一平等800余指战员遇难。10月20日,北撤的苏浙军区部队全部到达苏北解放区。

10月5日苏浙区党委在宜兴张渚召开会议,研究新四军北撤后苏浙皖边的留守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苏浙皖特委,对外称新四军苏浙皖边区留守处。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