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党史和文献网
苗体君:李大钊与西湖会议
发布时间: 2022-08-31

西湖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参加西湖会议的中共高层包括中共“二大”选出的5名中央执行委员中的4名,包括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还有李大钊、张太雷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7人。“马林是会议的主角,他提出中共党员应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这种方式实现国共合作。”但立即遭到了与会多数人的反对,以张国焘、蔡和森的反对最为激烈。面对这种情况,会议陷入十分尴尬的局面,关键时刻李大钊起到了决定作用。

对此,参会成员张国焘曾在《我的回忆》一书中,回忆说:“李大钊先生却要采取一个调和的立场。他虽同情我们的某些看法……但基本上是附和马林的。”针对这种情况,李大钊冷静地分析了争论双方的意见,在发言时,李大钊在肯定了双方开诚布公讨论问题的态度和双方意见的合理成分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民党的组织非常松散,无政府主义者加入国民党多年,行政亦未受到约束;国民党内各种不同政见的人,也都是各行其是;共产党员加入,同样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采取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是实行联合战线的易于行通的办法。”基于上述看法,李大钊就开始对陈独秀、张国焘等人做工作,指出:“有条件的加入国民党和中共少数领导人加入国民党以作为两党合作的桥梁,是实行第二次大会既定政策,同时避免与马林乃至共产国际发生严重争执的两全办法正是在李大钊的劝解和疏导下,西湖会议终于通过了共产党员有条件加入国民党的决定。

西湖会议上,李大钊之所以能说服中央领导层的其他成员,同意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方针,除了当时李大钊在中共党内有着极高的威望外,而且当时中共领导层中诸如张国焘、高君宇等都曾是李大钊的学生,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大钊对当时的国共两党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判断。他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大。它的战线很长,因为它同时领导着工人运动和民族运动,要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他还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就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他们虽然只靠借助武力扩大地盘,不太重视工农运动的力量,但是却不禁止工农运动;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松懈、成员良莠不齐的复杂的政治团体,没有什么实力,但是“尚有容纳我们考虑问题的包容力”,所以,国民党本身就具有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同时,孙中山本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胸怀广阔,“有理解人们主张的理解力”,他从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自己依靠军阀打军阀的多次失败教训中,已经开始体验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吸收先进的青年加入国民党,促使国民党革命化。基于上述多种因素,所以李大钊提出要改造中国必先改造国民党,对于国民党“除了使它更大更有力量以外,一点其它道路都没有”。李大钊由此得出,与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不仅其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用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湖会议,可以说,当时西湖会议的参加会议者中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对“党内合作”政策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其翻译兼秘书张太雷的协助下,强迫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屈服、接受共产国际的决定,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李大钊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支持共产国际提出的两党合作形式,即‘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均加入国民党’”。正是“在李大钊的耐心说服下,最后促成西湖会议原则上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提议,确定先由中共少数负责人加入国民党,然后再劝说全体党员加入。”也正是在李大钊的“调和”,才使得在当时的中共高层内部最终在西湖会议上接受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政策。

随后,为推动“党内合作”政策的实施,李大钊多方奔走。在中共“三大”上,李大钊在批评“左”“右”倾两种观点的同时,并最终说服全体党员接受了“党内合作”政策。他还通过与孙中山的多次接触,说服孙中山接受“党内合作”政策。并在国民党“一大”上,驳斥国民党右派的荒谬言论,使“党内合作”政策最终得以实施。所以,李大钊不仅是国共“党内合作”的推动者,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对大革命的兴起也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