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莫干山,总能听到“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的说法,其实在新中国的历史中,莫干山也是占有相当分量的。新中国的多位开国元勋都曾到过莫干山,如毛泽东曾下榻的皇后饭店,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张冲举行过和谈的白云山馆,215号“将军楼”,浙西特委旧址、陈帅诗碑亭等,多为游客心驰神往乃至必到之地。
认识一座山,常常需要一个过程。莫干山,早在20世纪初,就是避暑胜地,山上建有工部局疗养院、海关调养所、广济医院临时医院、肺病疗养院等。自人民解放军接管莫干山,莫干山成为华东飞地。新中国诞生伊始,华东疗养院莫干山分院于1951年4月组建。那时山上的许多房子都破败了,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的刘晓来莫干山休养,好不容易找到一间房子,将就住了下来,就是48号雄庄。山中生活清苦,粗茶淡饭,刘晓没什么嗜好,喜欢读点散文,用随身携带的一只老式的方镜箱照相机摄影,用一台旧收音机收听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广东音乐。后来,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魏文伯,来莫干山也选择住在雄庄。魏文伯是诗人,喜作旧体诗,诗句朴实清新,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如《莫干山雄庄凭栏远眺》诗:“滴滴檐声雨作晴,半山云雾半山明。风吹翠竹焉无意,鸟啭它山别有情。”
1952年7月,时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云逸大将,因工作繁忙,积劳成疾,经党中央安排,到莫干山疗养,入住215号别墅。此时,陈毅元帅正在杭州休假,得知张云逸等在莫干山休养,即于7月9日驱车前去探望,同时发电报催曾山、胡立教等人往莫干山相会。阔别重逢,战友情长,他们携手登临远眺,喜山中风物之美。这是陈老总第一次来莫干山,前后共住十日,当凝视窗外的山景,联想几日来见闻,挥毫写下《莫干山纪游词》七首,分别以七个“莫干好”起句,赞美莫干山的竹子、云雾、夜、雨、结伴游客等。值得注意的是,他以“横槊”的笔名自署,充分体现了此次来山时的平和心境。1957年,《诗刊》发表了《莫干山纪游词》。
翻开《张云逸》画传,有数张拍摄于莫干山的照片,张云逸、曾山、刘长胜在莫干山观看陈毅与胡立教下棋就是经典的一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的战斗岁月中结成的革命友谊,感人肺腑。是月28日,张云逸在山中致信毛泽东,信中称,“华东局又介绍我到莫干山疗养,一切照顾都好。知注奉告。”这年建军节,张云逸戎装笔挺,特与刘晓,以及来山看望他的郭化若、丁秋生、江渭清、刘长胜、冯定等老战友、老部下在莫干山合影留念。这些新中国的将帅们可谓踏遍了万水千山,但让他们身心拥有归属感的地方却不多,莫干山可算其一。张云逸在山休养期间,捐资并带领警卫人员义务劳动,在上横山南端石崖修建一亭。莫干山念将军其人,因名亭曰云逸亭,名岩曰将军岩,成为美谈。
1952年9月,刘伯承元帅莅莫干山,逗留两日,下山前应疗养院的同志们之请,挥毫作《留别莫干山》,“凉爽之山”,“清静之山”,今人民战士得养病于其间”,“同志们,尽量呼吸,身体容易复原”,“美哉河山,美哉林泉”。刘帅的《留别莫干山》与陈帅的《莫干山记游词》曾一起被疗养院的同志们转抄贴在每个休养室里,使来莫干山的休养员们安心养病于其间,待身体康复后,重返岗位。
新中国成立3周年之际,华东疗养院莫干山分院的一辆旅行车成为第一辆登莫干山的汽车。1953年,为方便休养人员上下山,该路拓宽改造,并在路弯处加设了石栏。从此,这条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登山公路。
1953年6月,陈云上莫干山休养,周恩来总理为粮食问题于当月23日拍电报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即转给陈云:“此事关系颇大,你过去考虑较深,请提出意见,以便中央通盘考虑做出决定。请视身体情况,简复。”陈云接到电报后,当即复电谈了自己对粮食管理和供应的主张,这就是收入《陈云文选》中的《粮食要统筹统支》一文。
1954年,对于莫干山来说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这年春天,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曾专程登临莫干山。但关于毛泽东上莫干山是几月几日,却难以考证。《莫干山志》(1994年版)作1954年3月,而《杨尚昆日记》作1954年1月17日,唯确考的是毛泽东下榻的皇后饭店(126号别墅,旧称蒋庄,原主人为兴业银行常务董事蒋抑卮)。之所以将毛泽东的下榻处安排在此,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毛泽东一行上莫干山那天恰好雪后初霁,气温尚处于摄氏零度左右,而皇后饭店虽无暖气但有壁炉可取暖;二是皇后饭店门口那株玉兰花正迎风绽放。疗养院领导认为,这不仅预示着季节的春天已为期不远,而且象征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订以后,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
此行,毛泽东对莫干山的植被和绿化赞不绝口,“全国绿化要像这莫干山多好啊!”显然,莫干山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甚至有些意犹未尽,以致后来赋诗七绝《莫干山》:“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诗中的“七人房”指代毛泽东上莫干山时乘坐的苏式三排座吉普车。此诗意可略窥莫干山苍茫胜境,伟人气魄与莫干山气质互为映衬。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谈到社会总是螺旋形前进时,问到会人员:“莫干山你们去过没有呀?上下都是一十八盘。”
1954年9月,刘晓在莫干山突然接到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的电话。潘汉年受陈毅之托,通知刘晓,中央准备调动他的工作,决定让他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这,又是一次临危受命。
1955年5月,郭沫若在北京遇见陈毅,赠七律一首,其中有“修篁最爱莫干好”。1959年7月,郭沫若因事赴杭州,遂游莫干山,住雄庄,在山短住四日,得诗二首,后刊于《文汇报》,对宣传莫干山增色不少。
回顾历史铭初心,莫干山可以说是新中国的休养生息之地。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