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民(1900-1933),原名沈德济,笔名成则人、罗美,化名李明扬。1900年6月23日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哥哥沈雁冰(茅盾),年长沈泽民4岁,聪颖好读,才识过人。
沈泽民7岁进了立志小学。3年后,考入乌镇公立高等小学堂。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英文,而且还读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理科成绩深得老师赞许。1912年夏,沈泽民高小毕业,报考了湖州省立第三中学。
1917年,沈泽民以优异的数理化成绩,考入全国第一所河海工程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沈泽民在这里如鱼得水,担任了校友会的音乐部长,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同学,其中引为知交的是江苏南汇人张闻天。他们在上课之余,经常到图书馆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讨论“改造中国”问题,思想逐渐激进起来,自我意识被唤醒,自觉地站到了“科学”“民主”两面大旗下。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郁积于沈泽民心头的对封建专制社会的满腔愤懑,立即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他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成为河海工程学校最为活跃的学生之一。6月23日,与张闻天创办《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及时报道南京本市、江苏各地以及全国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发展的情况,揭露北洋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宣传进步思想。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沈泽民对“科学救国”的观点产生了动摇,开始注目社会,投身于社会活动。8月底,沈泽民回到故乡,与茅盾以及乌镇、梧桐等地的十余名桐乡籍进步知识分子,在乌镇植材小学成立桐乡青年社,并决定出版铅印不定期刊物《新乡人》杂志作为该社的喉舌。
暑假结束回校后,沈泽民又参与组建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负责分会出版的《少年世界》月刊中“工厂调查类”的编辑工作,并和张闻天一起担负整个刊物的校勘工作。期间又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大量阅读宣传社会主义的书刊,逐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久,沈泽民和张闻天到了上海,一面负责《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的校勘出版事务,一面读书和著译。数月后,他们又感不满足。这时,国内青年学生再次掀起“出国热”,两人鉴于国内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很难买到,日文版的却很多,准备赴日半工半读。
1920年7月14日,沈泽民、张闻天东渡日本,一边学日文,一边打短工,自学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革命后的情况,讨论《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共产国际文件,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在他脑海里逐渐形成。
半年后,沈泽民由东京回国。1921年4月,经茅盾介绍,参加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党员之一。1921年底,在陈独秀、李达主持下,中共创建了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上海平民女校,沈泽民参加了该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英文课教授。课外时间,他和师生们一起,深入工人区,一面宣传,一面调查,组织青年工人夜校,教工人识字,传播革命道理。沈泽民的业绩、干劲,得到党组织的肯定。1922年5月,沈泽民作为上海代表,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
一年以后,为加强南京党的力量,沈泽民奉调到南京建邺大学任教授。他会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谢远定等,组织了南京党小组。他们根据南京团的力量较强的特点,采取先建团后建党的方式,着重进行团的工作。通过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军人运动、平民教育等活动,然后在团员中发展党员,建立了直属中央的中共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推动南京人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3年11月,沈泽民由南京调回上海,担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他在那里一面教书,一面编辑《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一面参加革命活动。先后担任中共上海第二组组长、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后,沈泽民和毛泽东、邓中夏等共产党人,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他把《觉悟》副刊当作党的宣传阵地,大量刊登陈独秀、茅盾、向警予等人和自己撰写的文章,号召工人、学生、市民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卅反帝热潮在上海掀起后,沈泽民积极奔波于上海各区,动员各界人士投入这一反帝爱国运动。为推动运动深入发展,党中央决定创办中央机关报《热血日报》,沈泽民奉令参加该报的编辑工作。他通宵撰写评论,翻译外文报刊资料,揭露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阴谋活动,向群众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后期,他又奉命参加中国济难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从事对被捕同志和烈士家属的营救、救济工作。
沈泽民在积极投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同时,又致力于波澜壮阔的新文学运动。他以巨量的翻译、小说和文学批评挤入新文学阵营,勇猛地向旧文学开战,大力倡导革命文学。这一期间,沈泽民创作和翻译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评论共达100 多篇,他的名字也为文坛所瞩目,被载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为数不多的《作家小传》中。
1924 年冬,沈泽民与妻子张琴秋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同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久,沈泽民又考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哲学。1928 年 6 月,沈泽民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翻译工作。1930年秋后,沈泽民、张琴秋先后回国。1931年元月,沈泽民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3月中旬,沈泽民、张琴秋夫妇奉调鄂豫皖根据地。5月上旬到达苏区中心特委所在地金家寨后,经组织决定,沈泽民留特委工作,张琴秋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
沈泽民到达鄂豫皖苏区后,先后担任苏区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等职,负责苏区党和政府工作。
沈泽民一到苏区,就深入地方、部队,找人谈话,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广泛了解情况。当他发现红十二师帮助建立地方武装近三千人的好经验后,十分重视,极力推广,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县区游击队。当他了解到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心愿后,领导苏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并发展土特产,成立税收机构,开展苏维埃商务工作。
沈泽民担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后,非常重视红军的作用,积极配合部队工作。积极配合部队扩红,动员党团员带头参加红军。1931年8月,红四军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发起圻(水)、黄(梅)、广(济)战役,沈泽民组织根据地人民积极配合。战役结束后,他主持召开慰劳红军大会,并根据中央分局扩大红军一个师的决定,在根据地又一次掀起扩红热潮。11月,充实了新鲜血液的红四军在黄安县七里坪扩建为红四方面军,战斗力倍增,接连取得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九一八事变后,沈泽民鉴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在鄂豫皖边区积极开展团结、争取国民党爱国将领参加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1932年8月,沈泽民趁吉鸿昌将军途经苏区之机,会见吉鸿昌,同他畅谈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分析中国革命前途,使他对共产党由敬佩转向热爱,并转变为一位名闻全国的抗日志士。
1932年6月,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当时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采取坚决进攻的方针,使战局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继又惊慌失措,主张放弃根据地。值此危急关头,沈泽民等人坚决要求召开中央分局会议,讨论粉碎敌人“围剿”和保卫苏区的问题。10月14日,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会议,会上争论激烈,沈泽民坚决反对退出苏区,重申了保卫苏区的决心。而张国焘则仍竭力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情绪,一味强调撤离根据地,保存实力。最后会议决定红军主力转移到京汉路以西外线作战,以调动和歼灭敌人,待机重返苏区。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坚持苏区斗争。这时,沈泽民在苏联期间所患肺病复发,不时吐血,同志们劝他随主力到外线,他却回答说:“我是苏区的省委书记,不能离开苏区,我的岗位是和军民一起保卫鄂豫皖苏区,坚持武装斗争。”
1932年10月,张国焘率部队主力向川陕边转移后,20万敌军大举进犯鄂豫皖根据地。沈泽民忍着病痛,领导全省党员和游击队员开展保卫苏区的艰苦战斗。经过两个多月的游击战斗,歼敌近千名,缴获枪支达两千,武装了游击队和群众,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并于1933年3、4月间,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初步扭转鄂豫皖根据地的不利局面。
正值苏区形势刚有好转之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党中央向鄂豫皖省委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省委于1933年5月初作出夺取敌守备森严的黄安七里坪镇的决定。七里坪战役于5月2日打响,持续43天后,红军损失大半,省委遂被迫决定撤出战斗。
七里坪战役后,敌人进行更加疯狂的反扑,苏区面临更大的困难。1933年10月16日,省委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研究斗争方针转变问题,决定将红军组成便衣队,转移到外线活动。11月初,夜以继日的工作,葛藤、树叶、草根为主粮的饮食,使沈泽民的肺病日渐恶化,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为了及时向中央汇报工作,他不顾病体,给中央写检查报告,沉重地检讨了省委过去在斗争方针上的错误,指出:“到现在弄得如此局面,完全是过去错误造成的。”表示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此后,沈泽民病情进一步恶化。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因吐血不止,在湖北红安县天台山芦花冲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