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党史和文献网
丰 碑 ——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百年百名英烈:柔石
发布时间: 2021-09-17

柔石(1902—1931),原姓赵,名平福,又名平复。1902年9月28日生于浙江省宁海县缑城方祠前。

童年的柔石,体弱多病,加以家境清贫,以致挨到10岁才得上学。1917年高小毕业后,考入台州的省立第六中学。因不满该校的教学和管理,于学期中途毅然退学回家,发愤自学。1918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投入新的学习生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罢工、罢市、游行,抵制、查禁日货,势如狂飙,震撼全国。在杭州,浙一师是最先响应者。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新青年》《浙江新潮》等杂志广泛流传,在青年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柔石虽然没能站在浪尖上,却接受了运动的洗礼。

柔石多才多艺,到了人文荟萃的杭州,他在金石、书画、乐曲、琴艺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他不仅与潘天寿等志趣相投的同学切磋,还常向学有专长的老师请教。经亨颐和夏丏尊能慨然为之书赠条屏,足见他潜心钻研的精神,深得师长们的器重和嘉许。这年寒假,他听从家庭包办,与农村姑娘吴素瑛结婚。

1921年10月,柔石参加由叶圣陶等老师任顾问、同学潘漠华为负责人的“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化运动。这时,他虽对社会现实愤愤不平,写了一些作品,但因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常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1923年暑假,柔石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为求深造,到南京投考东海大学,谁料该校招生营私舞弊,他未能录取。为了谋生,只好应聘到杭州做家庭教师,年底转到慈溪普迪小学任教。

在小学教书较之当家庭教师,虽然生活清苦些,但这里不只是一两个而是一大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感到孩子们有“未来之真与美”,是自己精神的慰藉。秋后,他从自己近年的创作中选出六篇短篇小说,编为一集,题名《疯人》,自费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这年冬天,柔石因支持同事间的读书会活动,反对校长威逼教师,和校长大闹一场而被辞退。

1925年新春,柔石怀着求知的渴望,与同乡同学邬光煜、钱之江一道直上北京,拜访浙江第一师范校长马叙伦,随后就留在北京,当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旁听生。

1926年初春,拮据的经济生活迫使柔石不得不离开北京城,南回到绿色的海滨。为了找个有意义的工作,他奔波于沪杭之间。这年秋天,柔石经人介绍,到镇海中学执教。年底因参与校中进步师生庆祝北伐军入浙作战的活动,被诬为“赤化分子”,险遭迫害。柔石被迫离校,避居杭州,直到1927年初浙江全省光复才返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一次会议中获悉国民党将逮捕镇海中学学生、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随即借故离开会场,通知周浩然等人逃避。后来他自己也再次离开镇海去杭州同乡友人家暂住,另谋生活出路。

1927年秋,柔石应家乡亲友的邀约,返里担任宁海中学的教员。

宁海中学是1926年夏由蒋如琮等几个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回乡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它是宁海地下党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基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险恶的形势下,宁海的党组织仍然以宁海中学为基地坚持斗争。柔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邀到校的。

柔石在校中担任国语教师,也授音乐,还兼任正学小学的英语课。他自编了一部《国语讲义》,第一篇所选的即是他在北京时听鲁迅讲授过的厨川白村所著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的《创造生活的欲求》。

当时,宁海地下党为了更有利地开展秘密工作,非常关注国民党县政府中教育局长的人选。秋冬之际,党组织有心把柔石这个出身寒微、诚实厚笃,貌似埋头教育、没有党派色彩,其实却颇有革命倾向、且同情共产党的人物,抬上去做教育局长。结果,通过发动教职员联合会集体上书并运动地方绅士作舆论上的支持,终于迫使反动政府就范。

柔石一上任,就利用职权尽量为宁海中学集资募款筹建校舍,并为使它成为一所公立学校而到处奔忙。同时,他还不顾一切阻挠,毅然对全县小学人事作一次较大的调整,“把新鲜血液注入腐败的教育里,使它蜕变、新生”。

1928年5月,在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中共宁海县委发动了著名的“亭旁暴动”。这次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豪劣绅,但最后悲壮地失败了。反动当局发现宁海中学是“共产党的大本营”,就勒令解散学校,对革命师生进行血腥镇压。这时,柔石正为学校的立案从杭州回来,对暴动虽不曾预闻其事,却明白了党与宁海中学的关系。当他发现宁海中学教员、县委成员杨毅卿还逗留在城时,就不顾个人安危,将他护送到西乡岳父家暂避,并资助他返抵临海。

“亭旁暴动”的失败,粉碎了柔石“开展宁地文化”的理想,反动派的凶残惊破了他教育救国的迷梦。6月2日,柔石怀着痛苦、伤感和眷恋之情离开家乡,赴沪谋生。

到沪不久,柔石经友人的引荐,终得拜会了他景慕已久的鲁迅。从此,他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为追求崇高理想,不避锋镝地向前进击,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勇敢而明白的斗士”。

1928年10月,鲁迅大力支持柔石创立朝花社,并推荐他担任《语丝》编辑。朝花社先后出版《朝花周刊》《朝花旬刊》和《艺苑朝华》,为当代国文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艺苑朝华》开创了介绍国外革命进步的美术作品和木刻艺术的先河。

柔石在为朝花社工作操劳的同时,还夙兴夜寐,努力读书作文。他一面努力、刻苦地搞文学创作,一面拼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这一年多时间,堪称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和《二月》,中篇小说《三姐妹》,短篇小说集《希望》,两部独幕剧和诗歌,在《奇剑及其他》《在沙漠上》《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之二中,也入了他的译作,收获甚为丰硕。1930年又有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发表,译作《戈理基文录》(即《高尔基文集》)也被鲁迅编辑出版。特别是《为奴隶的母亲》的创作,表明他正努力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臻成熟。

1929年秋,党中央为了结束当时上海革命文学阵营内部旷日持久、不利团结的论争,企望大家团结起来,组成一个以鲁迅为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柔石为筹备成立“左联”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成为12名“基本构成员”之一。同时,他和鲁迅一起遵从党的指示,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工作。翌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又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

1930年5月,柔石经冯雪峰、黄理文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同时和胡也频、冯铿一道,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在这一星期多的会议中,柔石得到有生以来一次最为深刻的教育。5月29日,他在“左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传达,并详细介绍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会后,复对那次大会的实况写了题为《一个伟大的印象》的通讯,真切记述他亲身感受的伟大印象,热情歌颂“苏维埃的旗帜已经在全国到处飘扬”的事实。9月,他以刘志清的笔名把它发表在《世界文化》上,很快被译成日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

1931年1月17日,一次由林育南、李伟森、何孟雄同志主持,有全总、铁总、海总、上总、上海、江苏及苏区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反对王明不符合党章党纪的六届四中全会的会议,在上海东方饭店召开。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一起参加会议。结果由于叛徒告密,与会35人全部被捕。23日,被移送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牢房。

党组织在柔石等35位同志被捕后,专门成立了营救委员会,调动被捕者家属和社会进步力量设法营救。但由于这时叛徒已经向国民党特务告密,而且还躲在法官身后一一指认被捕者,营救遂成为不可能。蒋介石得到密报后,即谕令秘密处死全部要犯。

2月7日深夜,反动派企图以转移南京大牢为名骗取死刑判决书上的手印,结果被柔石等识破。在群起的抗议声中,敌人把柔石等强制押到牢房后的旷地上,仓促行刑,遇难的共24人。柔石身中10弹而亡,年仅30岁。有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著译共约140万字遗世。

Title